手机站二维码

进一步推动机械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出炉!

   日期:2021-09-27     浏览:159     评论:0    
核心提示:近年来,高标准农田建设一次词频繁出现在我们视野,看似和普通农民无关,实则关系密切。那么什么是高标准农田?为什么要建设高标准农田?高标准农田相比普通农田有哪些特点?高标准农
 近年来,“高标准农田建设”一次词频繁出现在我们视野,看似和普通农民无关,实则关系密切。那么什么是高标准农田?为什么要建设高标准农田?高标准农田相比普通农田有哪些特点?
 
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国家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强调要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今年9月初,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在总结近年来农田建设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面临的形势,明确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方向和目标任务,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系统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依据和行动指南,对凝聚各方共识加快构建农田建设新格局,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什么要建设高标准农田?
 
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补上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有利于聚集现代生产要素,推动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专业化,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有利于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不断提升耕地质量和粮食产能,实现土地和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有效应对国际农产品贸易风险,确保国内农产品市场稳定。
 
根据相关数据,截至2020年底,全国已完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通过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巩固和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亩均粮食产能增加10%~20%,稳定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为我国粮食连续多年丰收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并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渠道,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提升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出效率、增加了土地流转收入,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综合效益,从各地实践看,平均每亩节本增效约500元,有效增加了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
 
高标准农田“高”在哪里?
 
高标准农田是按照国家统一规划和国家标准实施的重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高标准农田的“高”包括农田质量高、产出能力高、抗灾能力高和资源利用效率高。
 
农田质量高:高标准农田是集中连片、田块平整、规模适度,水路电等基础设施配套比较完备,土地比较肥沃,与现代农业生产条件相适应。也就是地平整、土肥沃、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这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推动规模化经营、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生产。
 
产出能力高:从各地的实践看,高标准农田建成以后,一般能提高10%到20%的产能,即100公斤左右的产能。
 
抗灾能力高:高标准农田建成以后,由于设施条件大幅度改善,实现旱能浇、涝能排,稳产高产,大灾少减产,小灾不减产,一般年景多增产。遇到台风、强降雨等不利天气,高标准农田一般在一到两天之内,就能排干农田积水,而一般的农田一般是3到5天甚至更长时间,这样就容易形成灾害,对庄稼生长就造成影响。而在西北地区遭受干旱的受灾面积里,高标准农田的占比较非高标准农田低20%。
 
资源利用效率高:高标准农田通过集中连片建设以后,规模化经营,有效提高了规模效益,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高标准农田节水、节肥、节药、节人工成效明显,很好地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
 
《规划》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规划》坚持系统思维和全局观念,立足我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着眼长远和全局,综合考虑自然资源禀赋、工作基础、财力状况等因素,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目标任务,明确到2025年累计建成10.75亿亩并改造提升1.05亿亩、2030年累计建成12亿亩并改造提升2.8亿亩高标准农田;到2035年,全国高标准农田保有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
 
第二,《规划》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明确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田(田块整治)、土(土壤改良)、水(灌溉与排水)、路(田间道路)、林(农田防护和生态环保)、电(农田输配电)、技(科技服务)、管(管理利用)这样8个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是集水、土、气、生态条件于一体,统筹协调的系统工程。要求加快构建科学统一、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同时,综合考虑建设成本、物价波动、政府投入能力和多元筹资渠道等因素,逐步提高亩均投入水平,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投资一般应逐步达到3000元左右。
 
第三,《规划》紧盯粮食生产首要目标,优化了建设分区,明确了分区域建设重点,要求科学设计建设内容,加强项目精细化管理,严格执行相关建设标准和规范,开展耕地质量等级变更评价,提高建设质量。规范项目竣工验收,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实现项目长久持续发挥效益。同时,《规划》还明确了实施保障措施。
 
第四,《规划》注重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与上一轮2011年—2020年的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相比,具有3个突出特点。一是更加突出产能保障。立足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优先在永久基本农田、“两区”(即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集中力量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形成一批“一季亩均千斤、两季亩均吨粮”的口粮田,进一步筑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基础,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二是更加突出质量要求。坚持新增建设与改造提升并重、建设数量和建成质量并重、工程建设与建后管护并重,产能提升和绿色发展相协调(即“三并重一协调”),合理安排已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进一步提升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形成更高层次、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础。
 
三是更加突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针对不同区域粮食生产面临的主要障碍因素,分类指导,将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分成东北区、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东南区、西南区、西北区、青藏区等七个区域,因地制宜提出各分区建设重点和分省建设目标任务。
 
结语:全面建设高标准农田有利于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推动农业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同时对于农机行业来说也是重大的利好消息。
 
部分资料来源:农业农村部。
 
打赏
 
更多>同类行业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